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第十师北屯市司法局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警调联动”绘就民生暖色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信息来源:第十师北屯市司法局 编辑:陈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吕保卫

近日,在北屯市司法局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的调解室内,来自四川的建筑工人老张紧握着调解协议书,声音有些颤抖:“真没想到,三天就拿到了路费补偿,终于可以安心回家了。”这暖心一幕的背后,是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与派出所联合构建的“警调联动”机制在高效运转。该机制在一起涉及12名外省务工人员的群体性劳务纠纷中,以法理情相融合的调解策略,展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从“薪”事到“心”事,治理更有温度

这起纠纷的起因源于用工信息的不对称。12名来自川渝地区的工人,原被招聘企业承诺“日薪300元”吸引来疆务工,抵达后却发现需自行承担工具租赁等费用,实际收入大幅减少。企业方以“合同未明确约定”为由拒绝支付返程路费,导致工人情绪激动,一度出现围堵办公场所的迹象。

“这类劳务纠纷表面是经济争议,实则关系到城市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态度和温度。”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负责人在调解现场如是说。接到派出所的联动信息后,司法工作室迅速启动“应急调解方案”,与民警共同组成“法理+情理”双轨调解小组。司法行政工作室人员负责厘清法律关系和权益认定,派出所民警则侧重情绪安抚与现场秩序维护,形成“前端稳控、中端释法、后端履约”的全流程处置机制。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运用“三维调解法”:一是时空维度,通过调取招聘广告、微信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完整还原事实经过;二是法理维度,援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条,明确指出企业“虚假招聘”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情感维度,邀请企业负责人实地探访工人宿舍,亲身体验务工人员的实际生活状况。最终,这种刚柔并济的调解策略奏效,企业同意当场支付7200元路费补偿,并承诺在今后的招聘过程中坚持诚信原则。

创新机制:“枫桥经验”在龙疆的生动实践

该纠纷的顺利解决,是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作为师市“警调联动”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该司法行政工作室逐步构建起多元协作体系:以街道综治中心为依托,整合司法行政工作室、派出所、劳动监察大队专业力量,联动社区、网格员等多方资源,形成“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共治格局。

司法行政工作室负责人介绍:“以往处理此类纠纷,往往是派出所处置现场、司法所后续调解,信息传递存在延迟。现在依托综治中心平台,民警可在第一时间将纠纷信息实时推送至司法行政和综治部门,实现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据统计,自该机制运行以来,调解成功率和处置效率显著提升,已经调解辖区劳务纠纷161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城市温度:让每一位奋斗者都被善待

“选择北屯,不仅因为工作机会,更因为这里让人感受到被尊重。”来自河南的电焊工小刘在调解现场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这份归属感,离不开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将矛盾化解与城市融入相结合的系统努力。

在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推动下,辖区内企业普遍建立“新员工适应期”机制,安排专人协助解决务工人员生活难题;社区、派出所推行“369”工作法,及时为外来人员办理住房登记、提供咨询服务,对居住六个月以上的人员主动办理居住证,切实解决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司法行政工作室、就业服务中心则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警调联动”的创新机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深度融合,北屯正成为一座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温暖人的城市。调解协议书上那枚鲜红的指印,不仅标志着纠纷的圆满解决,更印刻了一座城市对每一位奋斗者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