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内,一面面写有“情系百姓解民忧”“法律服务暖人心”“ 扶困济难纾民愁”“耐心调解促和谐”的锦旗,见证着这里人民调解工作的温度与力度。2025年以来,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品牌赋能,构建起“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65件,调解成功率达96%,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基层落地生根。
机制创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攻坚”
“过去调解靠‘跑断腿、磨破嘴’,现在‘攥指成拳’效率倍增。”司法行政工作室负责人吕保卫的话,道出了龙疆街道“多元联动”机制的核心优势。
针对劳务纠纷高发态势,街道创新“警调联动+三维调解”模式:派出所民警现场稳控秩序,司法行政工作室干警同步介入厘清法律责任,通过调取电子证据、援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情感共鸣“三步法”,3天内化解12名川渝务工人员群体性纠纷,企业当场支付7200元路费补偿。
商事纠纷领域,街道设立“商事调解室”,采用“实地核查+合同溯源”方式,成功调解两起标的额超50万元的工程款纠纷。在马某与杨某的彩钢房施工纠纷中,调解员通过核对51万元欠款单据,促成分期支付协议,既保障施工方权益,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前端响应、中端调处、后端履约”的闭环机制,使辖区劳务纠纷处置效率提升60%,2025年避免群体性事件3起、诉讼案件11起。
精准服务:情法交融解“千千结”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实现法理情的统一。”龙疆司法行政工作室人民调解工作宗旨,贯穿于每一场调解实践。
面对75岁老人李某某与女友雷某某的8万元“情感借款”纠纷,调解员采用“法理+情理”双轨模式:向雷某某释明《民法典》不当得利条款,对情绪激动的李某某进行心理疏导,经7轮背靠背调解,最终达成4万元还款协议。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街道构建差异化调解体系:开通“护薪绿色通道”。在农民工欠薪纠纷中,为装饰工程公司施工班组追回8000元欠款;开展老年群体婚恋普法专项行动,通过“书面协议、支付凭证、合法维权”三要点培训,化解多起银发婚恋矛盾;推行“调解+信用”管理,将企业履约情况纳入用工信用评价,倒逼责任落实。
品牌赋能: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在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打造的“商事调解室”“彩虹议事厅”“言和驿站”等品牌调解站点,成为居民化解矛盾的暖心驿站。
社区居民王某与张某因楼道杂物堆放争执多年,调解员在“言和驿站”邀请网格员参与评议,最终双方签订《睦邻友好公约》,共同治理楼道,做到规范有序,实现“小事不出楼栋”。针对涉兵地矛盾,街道建立跨区域联调机制,2025年成功化解合同、劳务矛盾纠纷43件,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
2025年,街道开展法律讲座65场次,覆盖群众1800余人次,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为18名困难当事人对推荐就业,纳入低保2人,纳入救济12人;针对独居老人,提供遗嘱订立咨询、反诈宣传等延伸服务,将调解服务转化为常态化法治保障。
社会成效:基层治理的“龙疆样本”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平安基石更稳固:矛盾纠纷类同比下降38%,民转诉案件同比下降27%;法治基因更活跃:培育基层28名“法律明白人”,群众法治素养测评得分提升至92分;民生温度更可感: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达92%,“有矛盾找调解”成为共识。“每一次调解都是一次法治宣传,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司法温度。”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矛盾纠纷联调、突发事件联处、民生问题联解”工作格局,持续擦亮“法治为民”品牌,为兵团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从跨省劳务纠纷的高效化解,到银发婚恋矛盾的温情处置,龙疆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以专业调解践行“枫桥经验”,用法治力量绘就了一幅边疆基层善治的新画卷。
